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為響應國家為響應“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扎實推動鄉(xiāng)村產業(yè)、人才、文化、生態(tài)、組織振興。”的國家政策,蘭州理工大學“探耕地之基,筑振興之路”赴西北地區(qū)實踐調研團于2025年7月13日-14日深入鄉(xiāng)村,實地調研,利用衛(wèi)星遙感技術監(jiān)測撂荒耕地,開展了針對黃土高原撂荒耕地的專項調研活動,以科技賦能耕地保護,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7月13日上午,團隊成員懷揣著對耕地保護的責任感,深入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鄉(xiāng)村地區(qū),通過實地調研與技術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工作,團隊成員不僅通過收集多源衛(wèi)星遙感影像數據和地面實測數據,構建時間序列分析模型揭示撂荒耕地的時空變化特征;而且通過外業(yè)調查驗證遙感提取結果,確保數據準確性。下午,實踐隊員系統(tǒng)收集了高分衛(wèi)星遙感影像、無人機航拍數據及地面實測的土壤樣本、作物生長記錄等信息,成員們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進行坐標校準,逐一核對地塊邊界與作物類型,將海量原始數據整理為標準化的時空數據集。

7月14日上午,為驗證技術模型的可靠性,實踐團隊成員分為三個小組,對遙感識別出的200余個疑似撂荒地塊進行實地核驗。成員們徒步穿越田間小道,逐塊記錄土地現狀:有的地塊長滿雜草,犁痕依稀可見;有的則被臨時用作堆場,硬質化痕跡明顯。實踐隊員用手持GPS定位邊界,拍攝現狀照片,還與留守農戶深入交流,詳細詢問撂荒時間、原因及復耕意愿,形成了詳實的“撂荒耕地檔案”。經比對,遙感提取結果的準確率達91.5%,為模型優(yōu)化提供了關鍵依據。

7月14日下午,實踐隊員精心制作了圖文并茂的宣傳冊和調查問卷,用“調查”解讀“耕地保護法”條款和復耕補貼政策,配上當地常見的“撂荒前vs復耕后”對比圖片,直觀展現耕地利用的經濟價值;針對年輕農戶,成員們拍攝了5期短視頻,演示如何通過手機APP查詢自家耕地的遙感影像,講解“免耕播種”“有機肥替代”等適用于黃土高原的輕簡化技術,不少農戶看完后主動詢問復耕技術細節(jié),甚至邀請隊員到自家地塊現場指導,形成了“科技賦能+群眾參與”的良好互動氛圍,提高公眾對撂荒耕地治理的重視。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既是蘭州理工大學學子將專業(yè)知識與國家戰(zhàn)略需求相結合的生動實踐,也為推動西北地區(qū)耕地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服務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貢獻了青春力量。團隊成員表示,將持續(xù)跟進調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讓科技之光照亮田野,為筑牢糧食安全根基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