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一群年輕人踏上了前往希望的旅程。他們來自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組成“‘藝’心‘益’意,點亮繁星”特殊兒童幫扶團,與合肥市蜀山區(qū)思語兒童康復中心攜手,展開為期五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此次活動融合了藝術療愈、心理輔導與文化傳承,為特殊兒童送去陪伴與關懷,也為教育實踐注入青春與專業(yè)的力量。
一、以藝為橋,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6月30日,實踐團隊在巢湖學院集結。老師與志愿者們圍坐交流,學習特殊兒童的心理特征與溝通技巧,制定細致的活動方案。隊長陸亞男在會上說:“藝術不是裝飾,而是連接心靈的語言。我們要用真誠和專業(yè),成為孩子們通往外界的橋梁。”
7月2日清晨,團隊走進了思語兒童康復中心。參觀中,志愿者們認真觀察康復設施與教學環(huán)境,盡可能了解孩子們的生活節(jié)奏。下午的“折紙課堂”正式開場,孩子們在志愿者和家長的引導下折出小船、小鳥,有的孩子一開始靦腆不語,但在紙張翻折間露出笑容,那一刻,比任何作品都更令人動容。
(圖為志愿者集體合照)
二、用節(jié)奏和色彩喚醒感知 第三天,藝術療愈課程全面展開。上午的音樂課堂圍繞“節(jié)奏與律動”展開,志愿者教孩子們用手勢、拍手和肢體動作感受音樂的節(jié)拍。有的孩子從沉默到輕輕跟拍,眼中慢慢泛起光芒。“涂鴉面具”活動則將想象力與藝術融合。孩子們在紙質(zhì)面具上繪出獨屬于自己的表情,一場小小的“面具舞會”,讓他們自由地表達情緒,也讓志愿者們看到了孩子們心中綻放的色彩。
(圖為志愿者開展面具涂鴉課堂)
三、探索內(nèi)心,用自然療愈情緒 7月3日下午,志愿者們帶來了心理沙盤和自然美術課程。沙盤游戲中,孩子們用小小的擺件建起自己心中的世界——有人堆起高高的積木塔,有人擺上整齊的家庭模型,每一個微縮空間都訴說著情感與期待。志愿者細心記錄這些細節(jié),為后續(xù)心理觀察打下基礎。自然畫課程,孩子們用樹葉、樹枝,用膠水和顏料制作自然畫相框,他們的眼神里寫滿專注,也多了些與自然親近后的安寧。
(圖為志愿者開展心理沙盤課程)
四、愛的回響在歌聲中綻放 7月4日上午,幫扶團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場溫馨的小型音樂會。孩子們手拿沙錘、鈴鼓,跟著志愿者合唱童謠,一句句歌詞從他們口中唱出,也唱出了這幾天建立的信任與情感;顒游猜,志愿者為每位孩子送上小禮物,并與他們合影留念。雖是短暫分別,但那份愛與陪伴已在心中留下印記。
(圖為志愿者開展音樂會課程)
五、多專業(yè)協(xié)作,共筑成長平臺 本次幫扶實踐不僅有溫度,更有深度。志愿服務打破傳統(tǒng)特教的單一方式,將藝術作為心理干預的路徑之一,引導孩子在非語言互動中表達情緒與感受。團隊結合本土文化,將巢湖民歌、民俗元素巧妙融入課程,讓孩子們在藝術的熏陶中感受地域的獨特魅力。
同時,項目實現(xiàn)了多專業(yè)融合——學前教育專業(yè)負責整體課程設計,音樂表演專業(yè)提供音樂輔導,應用心理學專業(yè)開展心理評估與干預。不同專業(yè)的知識在實踐中交匯,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而溫暖的服務模式。
六、安全為本,守護每一份信任 在特殊教育領域,安全始終是第一要義。為了確保活動順利開展,團隊提前制定了詳盡的安全預案,包括兒童走失、高溫中暑、意外受傷等突發(fā)狀況的應對機制。每位志愿者在出發(fā)前均接受了特殊教育知識與應急處理培訓;顒蝇F(xiàn)場,分組管理、專人陪護、醫(yī)療物資配備一應俱全,用細致與耐心守護每一個參與的孩子。
七、青春發(fā)聲,點亮希望的星光 五天的實踐雖短,但留下了沉甸甸的收獲。團隊制作的課程記錄、調(diào)研報告、活動影集,不僅為本次幫扶畫上句號,也為后續(xù)特殊兒童教育提供了寶貴參考。更重要的是,這場“藝術之旅”讓孩子們在快樂中獲得成長,也讓青年志愿者在陪伴中體會教育的真正意義。
“他們或許沉默,但絕不孤單。”這,是每一位志愿者在離開時心中的共鳴。也許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全部世界,但可以點亮他們心中的一顆星。這顆星,會在未來的夜空中悄然閃爍,成為他們走向更廣闊天地的勇氣與力量。(文字編輯:陸亞男 圖片拍攝:徐婷婷、吳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