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8月5日,江蘇城鄉(xiāng)建設(shè)職業(yè)學院管理工程學院常武礪劍實踐小分隊循著新時代青年“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實踐指引,以“礪劍強國志,筑夢三下鄉(xiāng)”為主題,開展了一場浸潤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的三下鄉(xiāng)暑期實踐活動。隊員們以腳步丈量大地,用心靈感悟時代,在軍事訓練中淬煉筋骨,在歷史長河中探尋初心,在老兵故事里汲取奮進力量。
圖為隊員在常州市國防園留影,盛叢斌供圖。
軍事訓練磨意志,紅色訪談悟精神 7月下旬,實踐團5名隊員響應“實踐育人”號召,經(jīng)常州市鐘樓區(qū)銀杏路社區(qū)推薦,在常州市國防園開啟為期7天的沉浸式軍事歷練。這場以“強國有我”為底色的訓練,涵蓋打靶射擊、防毒防護、戰(zhàn)場救護、手榴彈投擲等硬核內(nèi)容,讓青年學子在汗水中體悟“居安思危”的國防智慧。
圖為隊員于訓練間隙采訪教官,盛叢斌供圖!
訓練間隙的教官訪談,成為觸碰初心的生動課堂。“青年強則國防強,能讓更多年輕人讀懂這身軍裝的分量,就是此行最大的價值。”教官的這番對話讓隊員們深刻意識到,每年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不僅是讓同學們學會走出校園,更是一場關(guān)于責任與擔當?shù)木窠恿Α?br />
探訪史料陳列館,緬懷先烈承遺志 循著紅色足跡,實踐團還赴揚州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展館內(nèi),泛黃的書信手稿、銹跡斑斑的戰(zhàn)斗遺物、定格歷史瞬間的黑白照片,構(gòu)成跨越時空的對話場,讓“初心使命”不再是抽象概念。
圖為隊員參觀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晏昀輝供圖。
在烈士銅像前的重溫入團誓詞環(huán)節(jié),隊員們的聲音格外洪亮。“繼承先烈遺志”早已不是印在紙頁上的口號,而是化作俯身聆聽時的屏息——當一段段浸著熱血的往事從歲月深處走來,當一個個閃耀著信仰的名字在講述中清晰,這份承諾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在初心如磐的故事里錨定信仰原鄉(xiāng),紅色基因才能真正融入青春血脈,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中生生不息。
圖為隊員于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留影,晏昀輝供圖。
采訪退伍老軍人,聆聽寄語明方向 實踐團來到退伍軍人成錫明家中,聽這位1974年入伍的老兵講述“冰與火”的軍旅歲月。16年戍邊生涯里,他執(zhí)戟守護過長白山脈的風雪,也在任務間隙看過林海雪原的四季流轉(zhuǎn)。談及對青年的期許,老人眼角的皺紋里漾著懇切:“真誠祝愿現(xiàn)代有志青年在校專心學習,努力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充分發(fā)揮好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負韶華有所擔當。”這番話與三下鄉(xiāng)“服務社會、奉獻祖國”的宗旨恰好呼應,讓隊員們心頭一熱,老一輩用堅守在邊疆刻下青春坐標,新一代以奮斗在時代潮頭書寫答卷,兩者都是青春最動人的注腳。
圖為隊員采訪退伍軍人成錫明老人,任慧文供圖。
實踐團的每一位成員都深刻體會到,只有走進歷史深處,才能真正探尋到紅色力量的精神原鄉(xiāng)。江上青烈士等革命先輩用生命鑄就的紅色精神,退伍軍人成錫明老人的軍旅縮影,將永遠激勵著青年一代奮勇前行。在未來的日子里,實踐團成員們將把這份紅色記憶珍藏于心,讓紅色基因在青春血脈中永續(xù)傳承,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圖為隊員探訪揚州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合影,晏昀輝供圖。
從國防園的汗水到陳列館的沉思,從老兵家中的對話到實踐途中的感悟,常武礪劍小分隊的三下鄉(xiāng)之旅,完成了一場“實踐出真知、服務長才干”的青春修行。在將理論轉(zhuǎn)化為實踐的過程中,鍛造出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過硬才干,這便是實踐賦予青年們最珍貴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