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河南商丘魏莊小學的教室里洋溢著孩子們興奮的討論聲。河海大學滿天星支教團成員程治閩正帶領學生們體驗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古法造紙實踐課。這堂別開生面的手工課,不僅讓孩子們親手觸摸到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化傳承與生態(tài)保護的種子。
以紙為媒:連接古今的匠心課堂
"大家知道蔡倫改進造紙術前,古人是用什么記錄文字的嗎?"課程伊始,支教團老師程治閩通過互動問答引出主題。當孩子們爭相回答"樹木""竹子"時,老師用PPT展示了青銅器、帛書等古老文字載體,生動呈現(xiàn)了造紙術誕生的歷史必然性。
課堂采用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形式。支教團成員們首先演示了完整的造紙流程:從紙漿等原料的預處理,到"舂搗—打漿—抄紙—干燥—揭紙"八大工序。打漿環(huán)節(jié),支教團老師程治閩挽起袖子,將提前準備好的紙漿放入水中,用木棍輕輕攪動,孩子們立刻圍成一圈,踮著腳尖張望。"看,現(xiàn)在紙漿已經(jīng)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孩子們湊近觀察,只見水槽中的紙漿像牛奶般絲滑,纖維在水中翩翩起舞。
圖一:演示造紙過程
圖二:造紙成果展示
四步成紙:指尖上的生態(tài)教育
圖三:齊心協(xié)力搬水的孩子們
實踐環(huán)節(jié)將課堂推向高潮。在支教團成員的指導下,孩子們分組體驗了古法造紙的核心步驟:
學生們先將老師事先買好的網(wǎng)框組裝好,上面固定上細密紗網(wǎng),形成標準造紙框;然后輪流用木棍攪拌水盆中的天然紙漿,加入少量白乳膠增加韌性。"要像打太極一樣勻速用力"程治閩邊示范邊講解,孩子們很快掌握了讓紙漿均勻融合的訣竅。
抄紙定形
最考驗耐心的抄紙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兩人一組,"網(wǎng)框傾斜30度入水""左右搖晃"支教團老師手把手指導。同學們反復嘗試后終于抄出厚度均勻的紙坯,興奮地跳了起來。
花草賦韻
教室瞬間變成創(chuàng)意工坊。孩子們用提前收集的雛菊、銀杏葉等裝飾紙面,有的還嘗試用食用色素調出"晚霞紅""湖水藍"。支教團特別強調"取之有度"的理念,引導孩子們用落葉替代鮮花,注意生態(tài)保護。當老師展示出第一件成品,教室里頓時響起此起彼伏的驚嘆聲。孩子們睜大眼睛,看著五彩的花草在紙漿的覆蓋下漸漸呈現(xiàn)出朦朧的美感,宛如被時光封存的琥珀。
晾曬期待
作品被整齊排列在通風處,孩子們不時踮腳張望。老師們趁機開展延伸教學:通過對比現(xiàn)代造紙的機械化流程,讓孩子們理解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圖四:造紙四步驟
圖五:拼接紙框
圖六:晾曬環(huán)節(jié)
紙短情長:跨越千年的心靈對話
當看見孩子們圍坐在桌子前端詳眼前的紙框,老師們感慨:"當孩子們舉著透光的紙張觀察葉脈時,他們觸摸到的不僅是植物纖維,更是文明傳承的溫度。"
其中,測量紙漿配比、觀察纖維變化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了孩子們嚴謹?shù)目茖W思維;裝飾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將花瓣、草葉融入紙漿,或用彩筆在成型的紙張上描繪圖案,這使得他們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釋放。這種融合了科學探究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跨學科教學模式,不僅讓孩子們深入理解了傳統(tǒng)工藝背后的科學原理,更使千年造紙術煥發(fā)出嶄新的教育活力。
圖七:陽光下的女孩
星火相傳:支教團的文化堅守
這是滿天星支教團"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系列活動的第二講。團隊自主開發(fā)了包含3個非遺項目的美育課程體系,每節(jié)課都經(jīng)過史料考證、教具改良、安全評估等嚴謹準備。
"我們拒絕走馬觀花式的文化表演,堅持做有深度的傳承。"支教團長介紹道。為了還原最地道的古法造紙工藝,造紙課使用的榫卯工藝網(wǎng)框由成員們自己動手組裝,裝飾材料則來自校園外撿拾的落花落葉,經(jīng)過精心挑選和晾曬處理。"每一片花瓣都承載著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每一張紙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這種身體力行的態(tài)度,正是對匠心精神最好的詮釋。
圖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