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ㄓ崋T蔣祺王嬌)7月12日,川北醫(yī)學院醫(yī)學影像學院赴貴州遵義"長征醫(yī)影路,仁心映赤途"青春筑夢團走進貴州遵義紅軍烈士陵園,通過瞻仰革命遺址、采訪老黨員等形式,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勇?lián)t(yī)者使命"主題研學活動。此次活動將長征精神與醫(yī)學人文教育深度融合,為川北醫(yī)學院學子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實踐課。
十二組臺階:丈量歷史的刻度 筑夢團成員沿著紅軍烈士陵園入口的十二組臺階拾級而上。這組蘊含特殊歷史寓意的臺階成為第一課堂:首組3級臺階象征1935年遵義會議歷時三天;第二至十一組每組28級,寓意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革命的28年奮斗歷程;末組33級臺階取自毛澤東《十六字令》"離天三尺三",暗合紅軍長征的艱辛卓絕。

圖為筑夢團成員持花登上烈士陵園十二組臺階 張丹 攝
"每一級臺階都是歷史的注腳。"隊長楊佳于在現(xiàn)場講解中指出,"這種具象的設計能讓青年學子直觀地感受到革命歷程的厚重。"筑夢團成員蔡林在臺階前駐足良久:"當我們用腳步丈量這307級臺階時,仿佛穿越了那段崢嶸歲月。"
烈士紀念碑前:跨越時空的對話 陵園中心廣場上,19.8米高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碑體正面鐫刻著鄧小平同志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學生代表敬獻花籃,筑夢團全體成員在紀念碑前整齊列隊,向革命先烈三鞠躬,佇立默哀三分鐘。
在鄧萍烈士墓前,團隊成員獻花致敬,仔細擦拭黑色花崗巖墓碑。這位紅三軍團參謀長在遵義戰(zhàn)役中英勇犧牲,年僅28歲。輕撫碑文,墓碑上的彈痕仿佛在訴說當年的激烈戰(zhàn)斗。右側的烈士紀念墻更讓師生動容——1338個烈士姓名按犧牲年份順序排列,淺灰色大理石墻面記錄著1935年遵義會議前后犧牲的紅軍將士信息。當筑夢團成員觸摸這些名字時,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紅軍戰(zhàn)士們的脈搏。

圖為筑夢團成員為鄧萍烈士獻花 王嬌 攝
老黨員寄語:仁心與赤誠的傳承 黨建活動室里,正進行著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對話。86歲的邊防老兵、老黨員茍德超端坐中央,胸前中國共產(chǎn)黨黨徽與陽光交相輝映。學生代表圍坐成圈,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這位老戰(zhàn)士的諄諄教誨。當被問及"如何保持醫(yī)者初心"時,他提筆寫下,“傳承紅色基因,牢記黨的初心使命,傳承祖國醫(yī)學傳統(tǒng),當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白衣天使!”蒼勁字跡滿含對川北醫(yī)學子與國家未來的深切期許,如明燈照亮學生醫(yī)學逐夢路。

圖為筑夢團成員代表采訪老黨員茍德超 張丹 攝
筑夢團成員于紅軍烈士陵園感悟歷史厚重、傳承紅色基因,在與老黨員的對話中明確醫(yī)者初心、堅定使命擔當。此次活動,既為醫(yī)學生成長注入精神力量,又推動醫(yī)學教育與紅色文化傳承協(xié)同共進,激勵青年學子在新時代征程中勇?lián)姑^發(fā)前行!

圖為筑夢團成員于烈士陵園紀念碑前合照 王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