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7月5日起,國通語推廣小分隊深入新疆和田皮山農場,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在南疆大地播撒團結種子,促進兵地融合,書寫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美好篇章。
兵地協(xié)同,精準服務
小分隊抵達后,與連隊和社區(qū)書記座談,了解到一連紅棗產業(yè)、三連特色養(yǎng)殖及七連“雙語農技示范田”等情況。基于此,小分隊開展“需求清單式”服務,在一連進行農業(yè)

技術交流語言幫扶,在三連開展養(yǎng)殖產業(yè)鏈雙語培訓,在七連深化兵地融合語言實踐。兵團與地方“一盤棋”,秉持“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原則,通過語言橋梁實現(xiàn)技術與文化互鑒。
多維實踐,交往交融
在連隊,小分隊創(chuàng)新“一對一結對+場景化教學”,開設“農機操作術語”等實用課程,助力皮山縣18-45歲農牧民國通語達標率提升。在京和大舞臺,維吾爾族小朋友用國語誦讀繞口令,“小手拉大手”讓語言學習從課堂延伸到家庭。在居民樓,隊員“入戶送學”,與群眾圍坐聊家常,促進民族團結從共居走向共融。

國通語教學
田間問診,助力振興 在農場棉田,小分隊以“國通語+農技”問卷與職工交流,兵團技術員演示農技時,隊員同步國語解說。“語言+產業(yè)”模式成效顯著,如皮山農場職工買買提學習國語后,成為“雙語農技明白人”,帶動周邊村民棉花畝產提升,語言紅利轉化為經濟效益,印證了“語言通、技術通、民心通”。
活動最后,隊員與群眾共同在“團結林”種樹,象征56個民族的石榴樹苗扎根南疆。此次三下鄉(xiāng)以語言為紐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生動實踐。南疆大地的語言

“國通語+農技”問卷與職工交流
之約,提升了群眾國語水平,深化了共同體認知。當維吾爾族小朋友唱響《愛我中華》,當兵地群眾共商致富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融入邊疆發(fā)展血脈,成為穩(wěn)邊固疆的強大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