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過黃海,黑石礁巖層將潮汐紋路拓成琥珀。大連理工大學(xué)“機械先鋒·濱城循跡”自主實踐團迎著海風(fēng)送來的訊息,開啟了找尋海岸線生態(tài)資源保護的答案之旅。
我們在沙灘上采訪了一位年輕的媽媽,采訪中她闡述著從前的海域是多么澄澈,而如今的近海區(qū)域卻散布著垃圾與浮藻。從實地調(diào)研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沙灘上隨處可見的是顯眼的垃圾,風(fēng)里也傳來一陣陣刺鼻的味道。
大連自然博物館的玻璃幕墻映著海的深邃。大連的海岸線曾是古生物劇場,礁石中菊石、珊瑚,是地球?qū)懡o海洋的情書。古生物展廳內(nèi),三葉蟲化石蜷縮成硬幣大小,凝固了億萬光陰。巨大的抹香鯨標本如擱淺古船,其隕落蔭庇新生命的搖籃?铸埞羌茉诠庥袄锿断潞榛募粲埃y路是白堊紀密碼。穿梭在生物的古廊中,我們與歷史輝映,傾聽著海洋生物訴說他們的故事。
午后,我們步入大連貝殼博物館螺旋上升的殿堂。這里是深海遺落的萬花筒,在柔光下低訴億萬年的潮汐故事。纖巧的微螺、虹彩的熱帶貝不僅僅是冰冷的鈣質(zhì)遺存,更是海洋生命史詩的密碼本。在靜默的陳列中,我們聽見了生物多樣性的恢弘交響,也觸摸到這份脆弱瑰麗之下,那份沉甸甸的守護之責(zé)——每一枚貝殼的瑩潤光澤,都映照著海洋生態(tài)不容失落的微光。
傍晚時分,我們來到了付家莊與銀沙灘,開展“凈灘”活動。塑料瓶如擱淺的水母半埋沙中,彩色包裝袋纏繞枯枝似病態(tài)裝飾,海風(fēng)夾雜著海洋生物的嘆息。我們的每一次彎腰拾撿都將幫助人類修復(fù)那些輕慢自然的傷痕。我們毫不在意汗水浸濕衣物,只欣喜與漸滿的布袋,在暮色海灘刻下比浪痕更深的印記——那是年輕手掌對蔚藍家園最直接的撫觸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