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百花社區(qū)的一間教室里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侗族花紋文化課。陽光如細長的侗錦般悄然鋪灑在講臺上,授課老師立于其間,望著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睛,這堂特殊的課程正讓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密碼,悄悄叩開孩子們的心扉。
據(jù)了解,為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對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與傳承,“稷下榴語·山河同心”尋根溯源民族調研團近期策劃了系列民族文化體驗課程,此次侗族花紋文化課便是其中之一。
課堂伊始,一段侗族風情紀錄片作為導入內容,片中秀麗的侗寨風光、精美的服飾與建筑瞬間抓住了學生們的目光。“這些花紋有什么特別之處?” 老師的提問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主題,正式開啟了對侗族花紋的探索之旅。
在講解環(huán)節(jié),PPT 上展示的魚紋、蜘蛛紋、太陽紋、井紋等紋樣讓學生們目不暇接。老師結合侗族的歷史與習俗,為孩子們揭秘了紋樣背后的故事:魚紋承載著侗族人對純凈生活的向往,常見于織錦背帶,寄托著長輩對孩子的祝福;蜘蛛紋與侗族 “薩” 神信仰相關,被視為平安與喜事的象征;太陽紋作為 “萬物之神” 的化身,在兒童服飾中傳遞著對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祈愿;而井紋則源于侗族人對水的崇敬,見證著村寨的生活智慧。
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化身為 “紋樣傳承人”,拿起彩筆勾勒起來,太陽紋、水波紋紛紛躍然紙上:有的孩子臨摹簡潔靈動的魚紋,有的嘗試創(chuàng)作抽象的太陽紋,還有的小組合作制作 “侗族花紋卡片”,將紋樣繪制與文化解讀一一對應;佑螒驎r,“花紋展示卡” 與 “文化解讀卡” 的匹配挑戰(zhàn)讓課堂氛圍愈發(fā)熱烈 —— 學生們在搶答與講解中加深了對紋樣的理解,正確匹配的小組不僅收獲了獎勵貼紙,更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課程尾聲,師生共同回顧了侗族花紋的文化密碼,欣賞著大家共同畫出的那些歪扭的魚紋、靈動的蜘蛛紋…… 這些花紋此刻仿佛有了生命。授課老師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魅力。
參與課程的學生家長李女士告訴記者:“這樣的課程特別有意義,孩子回家后興奮地給我講侗族花紋的故事,還拿出自己畫的紋樣給我看,讓我也感受到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獨特之處。”
人們期待,那些曾隔著歲月與地域的文化符號,能借著這類課程的光,成為孩子們掌心可觸、夢里可尋的朋友,讓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光芒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