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冠军,天堂资源,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今日大學生網(wǎng),社會實踐報告投稿平臺
今日大學生網(wǎng)

追尋紅色足跡,傳承鐵軍精神

    發(fā)布時間:2025-08-12     閱讀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wǎng)
 。ㄍㄓ崋T孫雋姝)2025年7月12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青禾鐵韻·星火傳承”社會實踐隊踏上征程,為全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使紅色血脈延續(xù)不斷,這群滿懷著熱忱與理想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江蘇省溧陽市北山新四軍抗日烽火陳列館,開啟了一場主題為“探尋抗日歷史,感悟鐵軍精神”的實踐之旅。實踐組員們采用實地參觀,沉浸式地感受歷史遺跡;認真聆聽講解,讓歷史故事在耳畔清晰回響;積極參與互動體驗,親身感悟先輩的英勇無畏。在陳列館中,他們于歷史的裊裊余音里,真切觸摸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又在精神的深度洗禮下,愈發(fā)堅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
  溧陽北山地區(qū)是茅山抗日根據(jù)地的關鍵一環(huán),也是新四軍在蘇南抗戰(zhàn)的核心地帶。步入新四軍抗日烽火陳列館,泛黃的老照片、帶著歲月銹跡的文物,還有那些字里行間滿是深情的文字,一下子就把實踐組員們拉回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國土遭侵的艱難年代。
  
  圖片內(nèi)容趙澤熙供圖
  以“烽火北山,浴血奮戰(zhàn)”為主題的陳列館,劃分出“抗日救亡,點燃烽火”“軍民同心,艱苦抗爭”“戰(zhàn)略轉(zhuǎn)移,精神永駐”三個部分。這里完整呈現(xiàn)了1938到1945年間,新四軍在溧陽北山一帶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創(chuàng)建抗日根據(jù)地、動員百姓聯(lián)手抗敵的歷史軌跡。在“抗日救亡”區(qū)域,實踐組員們在一份泛黃的《新四軍東進宣言》前停下了腳步。盡管字跡已變得模糊,但每一個字都重如泰山,鮮明地彰顯著新四軍“為民族解放而戰(zhàn)”的執(zhí)著信念。據(jù)講解員所說,1938年春天,陳毅、粟裕等帶領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正是這份宣言喚醒了江南人民的抗日熱情。北山地區(qū)的百姓紛紛行動起來,組建自衛(wèi)隊伍、傳遞軍事情報、運送戰(zhàn)備物資,最終形成了“村村有堡壘,戶戶有戰(zhàn)士”的抗戰(zhàn)局面。
  “軍民同心”展區(qū)里,一組實景復原場景格外讓人感動:昏暗油燈下,幾位農(nóng)家婦女正連夜趕制軍鞋,旁邊草垛中藏著給傷員備的草藥;墻上貼著一張“借糧條”,字跡工工整整,落款處“新四軍某部”的印章還看得清清楚楚。“這是1941年冬天,新四軍某部在北山遭遇日軍‘掃蕩’,糧食都沒了,向當?shù)卮迕窠杓Z時留下的。”講解員介紹道。那時候,村民們寧愿自己挨餓,也把僅有的口糧送給子弟兵;而部隊就算借一根柴火,也會留下借條,戰(zhàn)后馬上歸還。正是這樣深厚的軍民情誼,成了新四軍在敵后戰(zhàn)場一次次打敗強敵的根本原因。
  “歷史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記錄,而是鮮活生動的精神路標。”為了讓實踐隊員們更深入地感悟新四軍精神,陳列館專門打造了“沉浸式體驗區(qū)”,借助情景模擬、互動問答、紅色故事分享等多種形式,讓沉睡的歷史“蘇醒”過來。
  “戰(zhàn)地電報室”體驗區(qū)里,實踐組員們試著用摩爾斯電碼傳送情報。聽著“嘀嘀嗒嗒”的電波聲,大家真切感受到抗戰(zhàn)時期通訊的不易——當年北山地區(qū)的交通員,就是靠這種原始辦法在日軍封鎖線間穿梭,稍有差池就會暴露身份,甚至犧牲生命。“單是傳‘日軍今夜偷襲’這6個字,我就錯了3回。想想當年的交通員要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完成任務,得有多大的勇氣和智慧!”一名隊員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在“紅色故事會”上,85歲的本地老黨員王爺爺來到現(xiàn)場,給實踐組員們講起了他父親的往事。“我父親當時是村里的農(nóng)會主席,1942年為了保護新四軍傷員,被日軍抓走后受盡酷刑,卻始終咬緊牙關沒說一個字。敵人把他吊在樹上,拿刺刀對著他,他只道‘要殺要砍隨便,想知道子弟兵在哪,門兒都沒有!’”王爺爺?shù)穆曇魩е煅剩?ldquo;后來鄉(xiāng)親們湊錢把他贖了回來,可他的腿被打斷了,再也站不起來。但他總念叨著,能護住子弟兵,啥都值了!”老人簡單樸實的話語,讓實踐組員們真切明白了,“鐵軍精神”不只是軍人在戰(zhàn)場上的浴血拼搏,更是千萬百姓用生命去守護的堅定信仰。
  實踐隊還和陳列館一起組織了“重走抗線路”活動。大家沿著當年新四軍轉(zhuǎn)移的路徑,徒步穿過瓦屋山的茂密樹林,親身體驗了“攀懸崖、鉆山洞”的艱難。“平時在學校爬個樓梯都覺得費勁,今天才走了不到兩公里山路就喘得不行,真難想象當年的新四軍戰(zhàn)士們穿著草鞋、背著武器,在這樣的地形里日夜趕路,還得隨時準備投入戰(zhàn)斗。”實踐組員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腳下的每一步都在告誡自己:如今的和平生活,是無數(shù)人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
  
  圖片內(nèi)容趙澤熙供圖
  “歷史是最生動的教科書,更是最深刻的清醒劑。”隨著實踐活動漸入尾聲,實踐組員們在陳列館前的“鐵軍精神”雕塑旁,召開了一場特別的“青春座談會”。大家聯(lián)系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暢所欲言地分享著各自的感悟與思考。“以前在課本里學抗戰(zhàn)歷史,總覺得那是很遙遠的事。但今天站在這兒,看著那些帶著彈痕的鋼槍、沾著血跡的軍裝,才真正懂得‘英雄’兩個字有多重。”一位實踐組員說道,“新四軍在那么艱難的環(huán)境里從沒退縮過,靠的是對民族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得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用知識武裝自己,為國家發(fā)展出份力。”
  另一位實踐組員也談道:“溧陽北山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讓我們明白,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全民族的覺醒之戰(zhàn)、團結之戰(zhàn)。新四軍傳承下來的‘鐵軍精神’——聽黨指揮、忠于人民、堅貞不屈、百折不撓,不只是歷史留下的寶貴財富,更是鼓舞當代青年奮勇向前的力量。希望同學們能把這次實踐中的感悟落實到行動上,在學習中鍛煉本領,在奉獻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讓青春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夕陽漸漸西沉,金色的余暉灑在陳列館的紅旗上,映照得旗幟格外鮮亮。臨別之際,實踐組員們紛紛在留言簿上寫下心聲:“以吾輩青春,護盛世中華”“銘記歷史,不負先烈”“傳承鐵軍精神,爭做時代先鋒”……一行行文字里,飽含著青年一代對歷史的敬重,以及對未來的責任與擔當。
  這次暑期社會實踐,讓實踐組員們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經(jīng)歷了一場深刻的精神淬煉。就像一位組員說的:“我們走出校園、走進歷史,不只是為了‘看見’過去,更是為了‘照亮’未來。新四軍的烽火雖已燃盡,但他們用生命鑄就的精神火炬,會永遠指引我們向前。(撰稿:孫雋姝圖片:趙澤熙)
  
責編:周云
掃一掃 分享悅讀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