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志|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步岳尋真”實踐團成員曹嘉慧
8月8日星期五雨
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仿佛為今天的活動輕輕打著節(jié)拍。作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步岳尋真”實踐團的一員,今天我走進山大路街道區(qū)直西社區(qū),和孩子們共同踏上一場特別的旅程——在博物館的奇妙世界里,探尋古詩詞的悠長韻味。


活動室里,暖黃的燈光下,一張張小臉像雨后沾著水珠的花苞,純凈而充滿生機。我以“博物館里有什么”的趣味游戲作為開場。穿紅色衣服的男孩高舉著手,幾乎要跳起來,“老師老師,我知道!那是翠玉白菜!上面還趴著小蟲子呢!”銅奔馬的矯健身姿似在眼前奔騰,《瑞鶴圖》的仙姿飄逸也徐徐展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時光的塵埃被輕輕拂去,那些沉睡在玻璃展柜里的古老生命,在孩子們清澈的眼眸里、清脆的童聲中、純凈的心靈間,重新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
古詩新讀環(huán)節(jié),我精心挑選了與小學語文教科書相契合的詩詞,如《靜夜思》、《尋隱者不遇》等,用孩子們能聽懂、喜歡聽的語言,將那些古老的詩句化作涓涓細流,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引導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那如霜的月光灑落在床前,牽連出綿綿思念。接著我拋出問題:《靜夜思》中的“床”是我們現在躺臥睡覺的床嗎?孩子們歪著腦袋,眼珠子滴溜溜地轉悠。“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又帶著孩子們一起攀登心中的高山,領略不負山巔的豪情壯志。我小心翼翼地接住、捧起他們提出的每一個“是什么”、“為什么”,心里泛起層層喜悅。我知道,他們已經收獲了比具體知識更寶貴的東西——在習舊中得新思,不斷思考和提問的能力。

接著,我們化身“小小考古家”,用小鏟子小心翼翼地撥開模擬土層,用雙手輕輕觸摸“文物”的輪廓。孩子們正慢慢揭開文物的神秘面紗,慢慢感受文物與詩詞的雙向聯動。原來,那些詩詞中吟詠的器物、描繪的場景、承載的精神,都曾真實地存在于這片土地,被先民摩挲、創(chuàng)造、珍視,最終沉淀為歌詠的對象。
活動結束時,我將寫有各地博物館結束語的明信片送給孩子們。“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隆平水稻博物館的結束語,也是我對孩子們最真摯的期許。我希望他們能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下,把根扎得更深,把枝葉伸向更廣闊的天空,成為有根有魂的新時代少年,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我的心情卻格外晴朗。今天,在博物館里,在詩詞的世界中,我們共同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力量與魅力。下次再見時,愿我們都能帶著更多的收獲與成長,繼續(xù)在這條文化之旅上攜手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