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氣蒸騰。陜西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伴七彩假期・筑彩虹人生”暑期實踐隊的三名帶隊老師與16名實踐隊成員,帶著青春的熱忱與攻堅的決心,踏上了咸陽市長武縣的土地。從7月12日到26日,他們在支教課堂里播撒希望,在文化廣場上傳遞歡樂,在農(nóng)家院落中踐行擔當,在紅色舊址里汲取力量,用15天的實踐詮釋著“敬學、明德、遠志、修能”的校訓,更在汗水與堅持中完成了一場屬于青春的“攻堅磨練”。
支教課堂:從“手足無措”到“默契搭檔”
“老師,這個顏料怎么混出紫色呀?”“姐姐,我想畫宇航員!”7月13日清晨,長武縣地掌完全小學的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提問聲讓實踐隊員韓珂舒額頭沁出細汗。作為“開學第一課”的主講人之一,她前一晚對著教案演練到深夜,卻沒料到面對40多個性格迥異的孩子,預設的流程幾乎“失控”。
這是實踐隊支教工作的初體驗。為了籌備這場暑期課堂,隊員們提前兩周分組備課:體育生出身的張瑤瑤負責設計趣味運動會,書法愛好者黨哲凱準備了毛筆與宣紙,音樂專業(yè)的崔怡欣特意學了兒歌彈唱。但真正站在講臺上,才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孩子的認知水平與城市存在差異——有的孩子從未接觸過毛筆,有的對樂理一竅不通,甚至有幾個內(nèi)向的孩子始終低著頭不愿發(fā)言。
“不能按課本教,得接地氣!”隊員們迅速調(diào)整策略。韓珂舒把手工課變成“科技拓展課”,帶著孩子們到操場完成科技小發(fā)明;張瑤瑤放棄復雜的游戲規(guī)則,用“老鷹捉小雞”的傳統(tǒng)游戲教團隊協(xié)作;黨哲凱從握筆姿勢開始,握著孩子的手一筆一劃地寫“人”字。當看到最內(nèi)向的小姑娘終于舉起畫著全家福的作品時,隊員們突然明白:教育的攻堅,不在于知識的灌輸,而在于用耐心敲開心靈的門。
截至7月25日,支教課堂已吸引110余名孩子參與,從最初的60人到不斷增長的數(shù)字背后,是隊員們每天課后復盤到深夜的堅持——他們用礦泉水瓶做簡易樂器,把廢品改造成手工材料,甚至自學了當?shù)氐姆窖酝{,只為讓“七彩假期”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里。
關愛老人:用腳步丈量“責任重量”
“張爺爺,您慢點,臺階滑。”7月14日,淺水村的土路上,隊員胡航瑞攙扶著82歲的獨居老人張福才,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家走。前一天暴雨沖垮了部分路段,泥濘的土路讓穿著運動鞋的隊員們頻頻打滑,卻沒人喊累——他們要趕在午飯前幫老人把院子里的柴火搬進屋。
關愛老人活動中,隊員們分成三個小組,每天徒步走訪10余戶老人。清理院落時,平日里素愛干凈的女生們?nèi)讨覊m擦拭蛛網(wǎng),男生們扛著鋤頭翻整菜地;健康服務時,學護理的隊員楊冰倩帶著血壓儀挨家串戶,用通俗的語言講解“少吃鹽、多走路”的道理,甚至畫了漫畫版的“高血壓防治手冊”。
最難忘的是幫獨居老人王奶奶挑水。村里的水井在坡下,隊員們兩人一組抬著水桶爬坡,正午的太陽曬得肩膀發(fā)紅,汗水順著脊梁往下淌。“娃娃們細皮嫩肉的,哪受過這罪?”王奶奶心疼地往他們手里塞杏子,隊員們卻笑著說:“奶奶,這比健身房練力量實在!”
15天的時間里,他們?yōu)?7位老人提供了健康服務,幫36戶清理院落,記錄下25條需要反饋的養(yǎng)老需求。腳上的水泡磨成了繭,曬黑的皮膚脫了層皮,但當看到老人們貼在門上“謝謝娃們”的紙條時,隊員們突然懂得:所謂責任,就是把書本里的“尊老敬老”,變成彎腰擦桌、抬手挑水的具體行動。
圖為蘇心樂為村民和水泥(胡航瑞供圖)
文化惠民:在廣場上完成“成長蛻變”
7月14日晚,淺水村村民文化廣場的投影設備突然黑屏,剛放映20分鐘的《舉起手來》被迫中斷。負責設備調(diào)試的隊員范家華急得滿頭大汗——白天支教結(jié)束后,他們扛著30斤重的投影儀和幕布步行兩公里到廣場,烈日下安裝時已耗費大量體力,此刻又遇到電路接觸不良的問題。
圖為隊員安裝投影儀(韓珂舒供圖)
“讓開,我來試試!”學過電工基礎的隊員閆浩燃蹲在地上,借著手機閃光燈排查線路。蚊蟲在耳邊嗡嗡作響,村民們的議論聲越來越大,他的手在顫抖,卻咬牙堅持接線、測試。20分鐘后,銀幕重新亮起,全場響起掌聲,閆浩燃抹了把臉上的汗,第一次覺得專業(yè)課知識如此有力量。
這場文化惠民活動,對隊員們來說是場“全能考驗”。為了讓紅色電影展映順利進行,他們每天頂著烈日搬運設備,提前勘察場地避開水坑;教廣場舞時,00后的隊員們對著視頻反復練習,對著鏡子糾正動作,再耐心教給手腳不協(xié)調(diào)的大爺大媽。村民李阿姨笑著說:“這些娃比自家孩子還耐心,教我們跳《最炫民族風》時,一遍遍示范不嫌煩。”
兩周里,他們放映了《長津湖》《我和我的祖國》等13部影片,教會200余名村民跳5支廣場舞。從最初架設備時的手忙腳亂,到后來能熟練應對突發(fā)狀況;從面對村民圍觀時的羞澀,到主動拉著老人加入隊伍,隊員們在廣場的燈光下,完成了從“學生”到“服務者”的蛻變。
紅色研學:在舊址前立下“青春誓言”
7月16日下午,亭口鎮(zhèn)習仲勛革命活動舊址的展廳里,隊員們站在“兩次解放長武”的歷史照片前,久久沉默。講解員講述著習仲勛同志在艱苦環(huán)境中開展兵運工作的故事,當聽到“用粗糧充饑,靠窯洞御寒”時,曾抱怨支教宿舍悶熱的隊員們紅了臉。
這場紅色研學,是隊員們的“精神洗禮”。在舊址的煤油燈前,他們聽著革命先輩用算盤計算軍費、用暗號傳遞情報的細節(jié),對比自己用手機查資料、靠空調(diào)降溫的日常,深刻體會到“艱苦奮斗”四個字的分量。“我們扛設備喊累,可先輩們扛的是槍;我們嫌飯菜簡單,可他們連飽飯都吃不上……”隊員陳開紅在日記里寫道。
離開舊址前,隊員們在黨旗下重溫入團誓詞,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他們年輕的臉上,從最初對革命歷史的模糊認知,到主動搜集長武縣革命故事分享給孩子們;從把實踐當任務,到立志“像先輩一樣扎根基層”,紅色基因的傳承,成了最深刻的攻堅——它讓隊員們明白,青春的磨練不止于體力,更在于思想的覺醒。
結(jié)語:讓彩虹落在大地上
15天的實踐中,地掌完全小學的孩子們用畫筆給隊員們寫了封信,畫上了彩虹、笑臉和“謝謝”;淺水村的廣場舞隊伍自發(fā)跳起送別舞,張大爺捧著自家種的蘋果追到村口;老人們的血壓記錄冊上,多了隊員們留下的聯(lián)系方式。
這些來自長武大地的反饋,是對“伴七彩假期・筑彩虹人生”最好的詮釋。對于陜西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這群大專學子來說,這場實踐不是簡單的志愿服務,而是一場“破繭成蝶”的攻堅。他們在支教中突破了“理論盲區(qū)”;在惠民中克服了“能力短板”;在關愛中磨掉了“嬌氣”;在研學中堅定了“信念”。
正如隊員們在總結(jié)會上所說:“彩虹的七種顏色,是課堂上的顏料、是廣場上的燈光、是老人手中的血壓儀、是舊址前的紅旗、更是我們青春里最耀眼的成長印記。”這場實踐,讓他們懂得:真正的彩虹,從不在天上,而在腳踏實地的磨練中,在為他人付出的笑容里。
圖為實踐隊合影(黨哲凱供圖)
供稿人:韓珂舒 顧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