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谝豢|艾草的清香在教室里彌漫開來時,我看到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吸了吸鼻子,眼睛里閃爍著好奇的光芒。七月的陽光透過幼兒園的玻璃窗,在擺放整齊的藥材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這一刻,我忽然明白,我們正在進行的不僅是一次手工活動,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
“老師,這個香香的葉子為什么能趕走蚊子呀?”扎著雙馬尾辮的小女孩舉起一片艾草,奶聲奶氣地問道。我蹲下身來,看著她手中那片青翠的葉片,仿佛看到了中醫(yī)文化傳承的希望。孩子們圍坐在藥材桌前,小心翼翼地觸摸著每一味藥材,時而皺起鼻子聞聞陳皮的氣味,時而驚喜地發(fā)現(xiàn)薄荷的清涼。他們用稚嫩的手指捻起藥材的樣子,像極了正在探索新大陸的小小探險家。
最動人的不是流程,而是意外。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把車前草撒了一地,急得眼圈發(fā)紅。我陪他一顆一顆撿,他突然說:“老師,它好像小星星掉下來了。”那一刻,我懂了:中醫(yī)從來不是高閣里的標本,而是可以和孩子眼里的銀河連成一片的童話。我們把散落的車前草重新裝進香囊,也把他的沮喪裝進了我們的溫柔。
原來社會實踐不是我們?nèi)?ldquo;給予”,而是我們?nèi)?ldquo;相遇”。遇見草木的魂魄,遇見童真的宇宙,也遇見那個被城市喧囂磨鈍了的、重新變得柔軟的自己。下一次,當香囊里的藥香隨汗水蒸騰,我想我會記得:七月十四日的風(fēng),曾把幾千年的中醫(yī),吹成了一場輕盈的蒲公英雨,落在孩子們的睫毛上,也落在我們這些“大孩子”重新跳動的心上。

小朋友們在準備制作香囊的藥材 程婧莉攝

志愿者給和睦社區(qū)居民宣講中醫(yī)耳穴相關(guān)知識 程婧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