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境傳薪”的靈感源于青年對非遺傳承困境的觀察。團隊負責人林秀敏介紹,許多非遺項目因傳播形式單一,難以吸引年輕群體。為此,他們設計了一套“非遺數字活化”方案:通過高精度數字化采集非遺技藝流程,結合AR交互、體感設備打造沉浸式敘事空間。

例如,在安徽博物院的“花朝在安博”主題活動中,團隊以徽州剪紙非遺為藍本,開發(fā)體感游戲“剪馬頭墻”,觀眾揮手即可操控虛擬剪紙刀,在光影墻上刻出傳統(tǒng)紋樣,F場身著漢服的年輕人爭相體驗,非遺技藝成了“潮玩”項目。
技術賦能之外,團隊更注重文化內核的深度挖掘。在泉州海絲文化遺址,“數境傳薪”聯合高校志愿者,將非遺傳承人制作金蒼繡、花燈的過程錄制為4K影像,結合方言解說生成數字檔案。觀眾掃描展品二維碼,不僅能觀看匠人指尖技藝的慢鏡頭解析,還能參與“AI紋樣設計”互動——系統(tǒng)自動提取刺繡圖案元素,供用戶自由組合生成新作品。“這打破了‘只可遠觀’的局限,讓每個人成為非遺的再創(chuàng)作者。”泉州師范學院志愿者姚祖媛感慨道。
項目上線已接近一年,已覆蓋全國8個博物館,吸引超10萬人次參與。非遺的“破圈”效應正在顯現:在云南“移動愛家非遺館”,“數境傳薪”開發(fā)的“釉色流動”VR體驗區(qū)成為網紅打卡點,游客通過虛擬窯爐操控龍泉青瓷燒制過程,釉料變化實時投射于交互屏幕;而安徽團省委推出的“非遺青年傳薪者”計劃中,團隊制作的黃梅戲數字教材已進入高校課堂,讓古老戲曲走進學生手機端。“觀眾在哪里,非遺就在哪里。”未來,他們計劃接入元宇宙生態(tài),構建“永不落幕的非遺云展廳”,并聯合高校孵化更多青年傳承人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