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學院:譯解兵道童趣,彩繪文化根脈
發(fā)布時間:2025-07-10 閱讀:
為徹底貫徹二十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025年暑期,我作為兵譯風華實踐隊的一員,參與了以兵家文化為主題的幼兒園繪畫社會實踐活動。首先,實踐隊依據(jù)經(jīng)驗制定計劃:制作一頁包含盾牌、鎧甲等兵家元素的卡通PPT——向幼兒展示后分發(fā)涂色紙,引導他們自由創(chuàng)作——拍攝合影留存。實踐隊從成人視角出發(fā),卻忽略了兒童的認知層面,因此當真正走進活動室,孩子們無法順利的理解兵家文化的內(nèi)涵,而對涂色紙露出迷茫的神情,我才意識到,即便是向幼兒傳遞最基礎的文化符號,也需要精準的“翻譯”智慧。這場看似簡單的實踐,讓我對文化傳播與溝通藝術有了全新的認知。
莫讓符號懸空——從“鎧甲為何冰冷”看文化翻譯的落地性
實踐隊的本次活動目的是通過繪畫讓幼兒感知兵家文化的魅力。實踐隊名稱中的“譯”字,起初被實踐隊理解為“簡化術語”——比如將“鎧甲”定義為“古代士兵穿的防護裝具”,PPT上的文字為“鎧甲硬邦邦,保護士兵不受傷”。這樣的表述對于實踐隊足夠直白,卻忽略了幼兒對“防護”的認知僅停留在“創(chuàng)可貼”“安全帽”等日常物品上,他們無法將“硬邦邦的裝具”與“保護”建立關聯(lián)。
因此在活動當天,分發(fā)涂色紙后,一個小男孩皺著眉將紙推到一邊并拒絕涂色,我蹲下身詢問緣由,他指著活動室角落的玩具騎士說:“我喜歡那個騎士的衣服,有亮晶晶的花紋,像超級英雄。”這句話點醒了我:孩子們對“鎧甲”的排斥,并非因為圖案復雜,而是實踐隊的“翻譯”未能賦予它溫度,他們無法從自我思維中感知到“認識了解”的溫度。因此實踐隊與兒童的溝通交流之中,應當為他們提供一個具象的“認知錨點”,讓他們能夠從自我經(jīng)驗中找到熟悉的事物以及知識。于是,我拿起玩具騎士,將它與實踐隊所講述的將士聯(lián)系在一起,并詢問小朋友們:“你想給這件‘勇敢衣’涂成太陽的金色,還是天空的藍色?”孩子們的眼睛瞬間亮了。那個排斥涂色的小男孩立刻拿起金色蠟筆,在鎧甲邊緣畫起了波浪線:“我要給它加個光邊,這樣更厲害!”其他孩子也紛紛發(fā)揮想象,給鎧甲畫上星星、愛心
以傾聽捕捉童心——實踐中被放大的個人優(yōu)勢
在活動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善于傾聽的能力。當孩子們提出“盾牌能不能涂成彩虹色”“兵車會不會載著小動物”等問題時,我沒有急于糾正“不符合歷史”,而是耐心詢問背后的想法。一個小女孩在盾牌中央畫了朵小花,我好奇地問她原因,她仰著頭說:“士兵保護大家的時候,看到小花會開心呀。”這個回答讓我心頭一暖。原來在幼兒的認知里,“守護”不僅有堅硬的外殼,還藏著對美好的向往。這份獨屬于兒童視角的認知與理解,讓我確信,好的翻譯者首先是好的傾聽者,只有聽懂對方的“潛臺詞”,才能讓文化傳播更有溫度
理解與感悟并存——讓文化在童趣翻譯中扎根
這場實踐拉近實踐隊與較小年齡段人群的距離,簡單的互動與真摯的言語都讓我對“兵譯風華”的“譯”字有了深刻理解。這次活動開展在幼兒階段,踐行翻譯主旨,傳播兵學文化,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傳播。新穎的實踐形式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所謂翻譯,不是對文化符號的機械簡化,而是找到與受眾心靈相通的密碼;所謂傳承,不是將歷史原封不動地灌輸,而是讓文化在不同語境中生長出適合的模樣。文化的生命力是無窮盡的,實踐隊應當與時俱進的傳播發(fā)展文化,讓文化真正扎根內(nèi)心。
通訊員 尹訓盈
作者:曲阜師范大學兵譯風華實踐隊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wǎng)
責編:周云
掃一掃 分享悅讀
社會實踐推薦
- 智慧助老e路,安全護老同行
- 7月10日,筆者走訪退伍軍人婁天民,在共同翻閱戰(zhàn)友聚會合影相冊的過程中,回溯了他15年野戰(zhàn)部隊生涯中的崢嶸過往,包括參與抗洪救災等
- 社會實踐 2025-07-10
- 智慧助老e路,安全護老同行
- 為助力老年人融入數(shù)字生活,守護其使用智能設備的安全,開展 “智慧助老e路,安全護老同行” 實踐活動。通過教學智能手機操作、普及網(wǎng)
- 社會實踐 2025-07-10
- 探秘特警尖兵,厚植普法初心
- 微光普法志愿實踐隊通過法律援助、法律知識宣講、發(fā)放宣傳手冊等形式在社區(qū)、公園、鄉(xiāng)鎮(zhèn)等開展普法活動,以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識,助力國
- 社會實踐 2025-07-10
- 情系紅領巾 實踐助成長
- 7月10日,塔里木大學電氣工程系學生黨支部“紅石榴,青春逐夢”社會實踐團走進阿克蘇地區(qū)拜城縣鐵熱克鎮(zhèn)鐵熱克村,為當?shù)厥嗝麅和_
- 社會實踐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