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西北大學“青春獻禮,古博千秋”社會實踐隊一行在洛陽古墓博物館有幸采訪到了洛陽古墓博物館楊蔚青主任。此次采訪讓實踐隊隊員們深入了解了中國古代墓葬文化和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初心,深切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楊主任首先對實踐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詳細介紹了博物館的歷史背景、建筑特色及重要藏品。他提到,洛陽古墓博物館作為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窗口,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更是歷史城市景觀中國化的具體體現。
有的。撰寫這篇文章時,國內事實上已經初步引入了歷史城市景觀這個概念。2012年杭州成立了中國歷史景觀聯(lián)盟,每年會召開研討會,各地博物館、文物局都會參與。這篇文章是對歷史城市景觀在中國深入的初步想法。
在洛陽古墓博物館的提升改造項目中,我們并沒有對其進行重建,原因有二:一是重建的花費非常大,二是博物館選址在歷史上殯葬文化的集中區(qū)——邙山,體現了古代先民“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觀念。從1987年建館開放一直到改造項目,為延續(xù)墓葬文化,我們都選擇了在原址做提升,而不是把原來的建筑、墓葬重建。一是為了保護文物,二是維持邙山幾十年的社會印象。
我對歷史城市景觀的理解是城市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間,它的景觀是不斷的累加和改變,簡單說是一種沉積的過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景觀,文物的本體原則上應該是不變的,但是景觀是可以人為調整的。
這個我們有預設方案。一是大家的素質都提高了,二是從前經濟條件限制,讓大家隔著鐵絲網去看文物,效果非常不好,也是對墓葬主人的一種不尊重。隨著年代發(fā)展,我們不能一成不變,現在有270度的全景鏡頭監(jiān)控,再加上完善的安保系統(tǒng),能基本抵消安全隱患,總體來說還是要相信游客的素質。另外館內凡是開放空間放置的文物,為保證安全,我們會實施相應的措施,目的就是讓大家體驗到原來墓葬里面的陳列和器物。
有的。我們和包括西北大學、陜西歷史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在內的許多知名高校和文物保護機構都有合作。同時我們的壁畫保護中心還是敦煌研究院壁畫保護基地洛陽分站。
未來會。年輕人比較喜歡沉浸式體驗,而洛陽古墓博物館有先天的優(yōu)勢:不同于其他主要展示可移動文物的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可以讓大家盡可能身臨其境。但是博物館的建設絕不會就此停滯,因為專家學者的研究在逐步推進,博物館的展陳也會根據考古發(fā)掘報告等調查研究不斷更新,比如說我們可以針對某一個歷史階段的壁畫演變過程、文化思想內涵、墓葬發(fā)展演變建立一個沉浸式數字廳來闡釋。
第一點是非常歡迎,非常希望能有像你們這樣很優(yōu)秀的年輕人投身于文物保護事業(yè)。
第二點是西安有非常好的基礎,西安有包括漢陽陵、陜西歷史博物館、兵馬俑等等文物資源,保護技術力量也非常強,西北大學是全國第一個設立文物保護專業(yè)的學校,你們很幸運。
第三點是想學好這個專業(yè)是一個不小的人生課題,必須要有足夠的熱情,一個是對文物的熱愛,一個是對這種工作的熱愛、鉆研的熱愛。文物保護技術專業(yè)是一個文理交叉的、融合性的學科,要學的內容非常多,我覺得學習文物保護要有勇氣,敢在各個學科之間“游泳”。要是沒有這個勇氣,只想學理科或者只想學文科是絕對不行的,要綜合的去學,而且還要把這個綜合的東西在適當的時候去運用,有機的、合理的運用,考驗你們的耐力,韌勁,最重要的就是堅持
在楊蔚青主任的話語中,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古墓博物館的獨特魅力,也對歷史城市景觀中國化的理論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文化遺產如同璀璨的星辰,洛陽古墓博物館以其卓越的壁畫保護成就,為隊員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深刻的感悟,激發(fā)隊員們投身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熱情與使命感,為文物保護相關專業(yè)的大學生指明了方向,未來在職業(yè)道路上應勇于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并積極尋求跨領域合作,共同應對文物保護中的復雜挑戰(zhàn)。
此次采訪不僅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了洛陽古墓博物館的豐富內涵,更激發(fā)了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意識。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研究,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未來,西北大學“青春獻禮,古博千秋”社會實踐隊將繼續(xù)秉承“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的宗旨,積極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為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