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期間,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科技大會中做出的重要指示,建設科技強國,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南京師范大學“追憶科創(chuàng)薪火: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留美學人調研實踐團隊”走出校園,走進建國初期留學歸國的前輩科學家們的故居及相關紀念場館,感受這些“共和國脊梁”書寫的波瀾壯闊,讀懂他們終其一生鑄就的精神豐碑,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傳承中推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
調研團隊選取上海錢學森舊居、重慶聶榮臻故居和北京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三大代表性的紀念場館為主要研究對象,分為三個調查小組協(xié)同進行線下調研、實地訪談,對這些紀念場館的建設情況、館內現(xiàn)狀、游客的參觀原因、參觀感受進行了深入考察。
8月1日,部分團隊成員前往上海錢學森舊居進行實地調研。舊居位于位于岐山村弄堂深處,團隊成員穿過弄堂,走進舊居,深刻學習這位“兩彈一星”功勛漫長艱辛的貴歸國之路和令人動容的赤子之心、報國之志。此外,團隊成員還對館內游客進行了訪談,了解當地人對錢學森事跡、精神的認識。

圖 1錢學森舊居外墻景觀

圖 2團隊成員參觀錢學森舊居

圖 3團隊成員與游客進行訪談

圖 4團隊成員與被訪談者的合影

圖 5團隊成員與被訪談者的合影
8月1日,部分團隊成員前往重慶聶榮臻故居進行實地調研。聶榮臻故居位于重慶市江津區(qū)的大山深處,故居內的史料陳列展示了聶榮臻青少年時期發(fā)奮讀書、立志報國的事跡,以及聶榮臻晚年對家鄉(xiāng)領導的囑托,充分表現(xiàn)了聶榮臻元帥對故鄉(xiāng)切切牽掛和殷殷期盼。團隊成員采訪了故居內的游客、工作人員以及故居外的餐館老板,深入了解了聶榮臻以及聶榮臻故居對當地人的精神感召和經濟引領作用。

圖 6團隊成員在聶榮臻故居前合影

圖 7聶榮臻故居大門、題匾及對聯(lián)

圖 8聶榮臻故居內部分景觀

圖 9團隊成員與游客進行訪談

圖 10團隊成員與故居外的餐館老板進行訪談

圖 11團隊成員與故居工作人員進行訪談
8月10日,部分團隊成員前往北京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于今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講述了上世紀50年代許多歸國留美學人如錢學森、華羅庚、鄧稼先等人的事跡,正式在這些海歸學子的盡心奉獻中,新中國得以初步建立起包括兵器、航空、船舶、電子等工業(yè)在內的獨立完整的國防工業(yè)和科技體系。進行參觀的同時,團隊成員還對博物館內的游客進行了訪談,了解他們的參觀體驗和感想。

圖 12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內部分景觀

圖 13“歸國船上的合影”

圖 14“歸來——20世紀50年代留美歸國科學家”特展

圖 15展覽中部分景觀

圖 16團隊成員與被訪談者的合影

圖 17團隊成員與被訪談者的合影

圖 18團隊成員與被訪談者的合影
在飽經戰(zhàn)火摧殘的近代中國,大批學子胸懷“科學救國”理想,遠航留學,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尋求民族振興發(fā)展之路。新中國成立前后,強烈的使命感和家國情懷促使大批愛國學者向往新中國,希望回國效力,從而形成留學歸國潮,對我國的科技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一時期,李四光、華羅庚、趙忠堯、葛庭燧、李薰、吳文俊、錢學森、郭永懷等留學和旅居海外的科學家回國工作,其中留美歸國學者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加入,使許多新興學科得以建立,一些空白薄弱領域得到填補和充實。
此次暑期實踐,團隊成員深入了解學習了建國初留學愛國科學家乘坐歸來報效祖國的事跡,他們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沖破重重阻礙,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卓越貢獻。在新時代的今天,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仍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