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在城市中定居,又或是背井離鄉(xiāng),前往陌生大城市打拼。與此同時,一些老年人出于家庭陪伴、就醫(yī)養(yǎng)老、照顧晚輩的需求,像“候鳥”一樣離開家鄉(xiāng)“漂”至子女所在的城市,成為一個特殊的人群——隨遷老人。“隨遷老人”在城市里生活得怎么樣?遇到了哪些困難?未來他們又有怎樣的打算?西安交通大學愛駐夕陽實踐隊的成員們走訪隨遷老人,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記錄下了這群“老漂族”的故事。


在充分學習理論知識之后,團隊成員從隨遷的親戚、鄰居開始進行調研,走入社區(qū)、公園、街道等隨遷老人聚集的地區(qū),通過“聊家常”的方式進行訪談,深入了解隨遷老人們的故事,傾聽老人們的心聲。
在訪談過程中,許多老人提到了遷入異鄉(xiāng)會產生隔閡,產生種種不適應。有的隨遷老人成為了城市里的“隱形人”,進城多年,沒認識一個新朋友;有的隨遷老人在城市中被迫與周圍的微信支付、刷碼乘坐地鐵等網絡工具相磨合,與兒女不同的育兒觀念和沖突的生活方式共存,已身心俱疲;有的無法適應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揚言要回老家;有的老人們還反映由于自己的戶籍在老家,所以很難和本地市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與福利待遇,最受他們關注的就是生病就醫(yī)時要么是醫(yī)保不好報銷,要么就是醫(yī)保報銷的程序太繁瑣,導致他們在大城市的生活里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生病就醫(yī)。與此同時,也有部分隨遷老人在隨遷地過得有滋有味,積極主動融入新的圈子,交新朋友及廣場舞、打牌等娛樂活動使她們生活得更加豐富多彩,這些人已成功變身為“當?shù)厝?rdquo;。
在深入了解了隨遷老人們在隨遷地的生活現(xiàn)狀以及生活態(tài)度后,通過對問卷的梳理分析,成員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經歷與感受筑就了不同的人際關系網絡,也對隨遷老人的養(yǎng)老決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留在原居住地的老人相比,隨遷老人在人際交往的廣度和深度上存在顯著不足,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對養(yǎng)老服務的期望和選擇。此外,團隊也發(fā)現(xiàn)老人的養(yǎng)老決策受到其子女的影響較大,人際網絡的質和量往往決定了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和安排。有著較強社交網絡的老人更傾向于選擇社區(qū)養(yǎng)老,而社交網絡相對較弱的老人則更多依賴家庭內部的支持,相應地傾向于居家養(yǎng)老,還有部分老人希望在兒女的陪伴下度過晚年。
訪談時,實踐隊的成員們不僅為隨遷老人們介紹了社會養(yǎng)老的多種方式及機構,而且對隨遷老人們的不安與困惑進行了綜合的分析、解答與疏導。團隊成員們積極了解老齡人口心理福利相關情況,為老齡人口提供精神幫助與精神慰藉,以獨特的方式傳遞著愛與關懷,讓老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陪伴。他們與老人交談,幫助老人分擔勞動,鼓勵隨遷老人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社會養(yǎng)老方式,渡過一個幸福的晚年。

本次調研以線下走訪為主要的調查模式,同時結合了線上訪談的方式,調研范圍覆蓋了陜西西安市、河南三門峽市、安徽合肥市、甘肅定西市等全國多個城市,通過拍照、錄像、錄音等多種方式記錄了調研過程,為隨遷老人的相關研究提供信息支撐。
在為期將近一個月的實踐調研過程中,實踐團的成員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隨遷老人的生活現(xiàn)狀與心理訴求,通過走進社區(qū)、走進隨遷老人心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隨遷老人們正在面對的困難與挑戰(zhàn)。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作為當今社會的青年一代,他們有責任有義務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隨遷老人們如何更好地生活”這一問題提交更加滿意的答卷。
“情系桑榆晚,愛駐夕陽紅”,實踐仍在繼續(xù),“交心行跡——愛駐夕陽”實踐隊的成員們將繼續(xù)深化調研,并通過調研報告等形式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關愛隨遷老人的行動中,以調研報告為指引,立足現(xiàn)實,凝水成流,以實際行動為隨遷老人們帶來更多溫暖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