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8日,北京時間23點35分。在海拔3650米的圣潔的雪域高原上,布達拉宮的外景燈已經(jīng)熄滅,路上的游客寥寥無幾,信徒們磕完最后一圈長頭也就回去了,大多數(shù)人早已進入了夢鄉(xiāng)。睡夢中的王陽陽被一個電話催醒,“一個特提件來了,特提!特急!立即去辦!”仿若一盆冰水澆在他的頭上,大腦瞬間清醒、思維高速運轉了起來。凌晨的拉薩猶如冬至,體能不錯的王陽陽一路哆嗦著小跑回辦公室,居然一身細汗,而這種特急特重要的事兒,早已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南京曉莊學院2016屆畢業(yè)生王陽陽響應國家西部計劃的號召,坐上火車一路高歌來到拉薩,成為“世界屋脊”上的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時至今日,這個蘇北的小伙子不遠萬里去拉薩志愿服務,已將近一年。
在高薪就業(yè)和志愿服務之間,他選擇了后者
2016年5月,王陽陽沒有絲毫猶豫便辭掉了同學們眼中羨慕的實習工作,填寫了西部計劃報名表,每天堅持鍛煉兩小時,為體檢做好充足的準備。就像那句老話“機會都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6月,王陽陽順利地通過西部計劃志愿者的面試和體檢。在順利的過程中,擊中他“軟肋”的是父母的不理解和擔憂。第一次試探性地與父母說起時自己想作為一名志愿者前往西藏,王陽陽的父母斬釘截鐵地表示反對;當再次提起時,父母早已準備好有理有據(jù)的臺詞:“兒子,你的專業(yè)前景好、就業(yè)收入高,而西藏那么遠、那么危險……”母親說到動情之處,哽咽落淚。王陽陽的心揪得很疼、很難受,他“狠心”對父母說:“我內(nèi)心深處有著志愿服務的社會擔當,希望爸媽別擔心、理解兒子。”最終,他毅然決然地坐上了Z164列車,44個小時后到達拉薩。
起初王陽陽被分到中學,從事一線教育工作,但經(jīng)過當?shù)氐慕y(tǒng)籌安排,最終被分到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的社會管理崗位。他為此惆悵了幾天,后來轉念一想,志愿服務的形式本來就是多樣的,沒有分到基礎教育崗位雖然有點小遺憾,但到哪兒都一樣。“把自己現(xiàn)在的本職工作做好,在這個崗位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價值。”這就是王陽陽對志愿服務最樸素的想法。
秘書處是業(yè)務處室,工作的實質(zhì)是上傳下達,保證保持政令、民意暢通。他每天面對的是:傳達政策的文件、會議和事宜。“自治區(qū)政府辦公廳平臺高、任務重、責任大,對工作人員的業(yè)務知識能力、紀律言行作風以及學習能力的要求高。不能因自己是志愿者,更不能因大家對新來同志的包容,就對自己降低要求。”這個靦腆的工科男孩時刻保持著對自身的要求。
時刻銘記“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為2020年與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社會,西藏自治區(qū)政府的壓力非常大,中央的政策精神、各地的具體問題都需要從他這里中轉、傳達,因此他時常“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
2017年3月,王陽陽跟隨慰問隊去看望山村里的結對困難戶。村民們分外地熱情,為他們獻上哈達,準備好熱騰騰的酥油茶和土豆。一位會漢語的藏族朋友與他說,去年村里采取精準脫貧的措施,去年對貧困戶建檔立卡,讓困難戶參與到村里的“一廠一園一基地”項目中,年底村里家家戶戶人均收入都超過國家貧困線,實現(xiàn)了脫貧摘帽。“精準脫貧,建檔立卡,全村人都脫貧了。”王陽陽開心地與記者分享喜悅,而負責該村脫貧攻堅的業(yè)務正是他。
他說:“西藏奔小康任務巨大,我甘心做背后默默無聞螺絲釘。我在母校學習期間,走進學校南門總能看到老校長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而現(xiàn)在,我是把這句話印在了心間。”
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理想。正是有了像王陽陽一樣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匯成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大愛洪流。“西部計劃西藏專項的深入實施,有效改善了人才結構,為西藏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注入了新活力。我相信,有了我們這些西部志愿者的加入,西藏會更快駛向美好明天。”王陽陽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