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傳統(tǒng)文化它不僅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智慧,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tǒng)文化并未沉寂,反而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煥發(f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長安大學春暉行動協(xié)會“慧播興鄉(xiāng)村·渭夢共繁榮”暑期社會實踐隊在落良村開展一系列圍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課程。它們以新穎的形式和深刻的內(nèi)涵,喚醒了孩子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尊崇,讓古老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活力。
吟一首詩探前人風骨;歌一闕詞情滿唇齒心間;明一則事見前朝繁華。貍奴輕呼,走過千年歲月。“大家知道在宋朝的時候,要怎么樣去養(yǎng)一只屬于自己的小貓嗎?”一句發(fā)問,實踐隊員張永琪帶領(lǐng)孩子們走進宋朝的天地,學習從給貓媽媽送禮到贈與納貓契迎小貓的步驟,好似走進的宋朝的那片天地,走進宋朝最大的貓奴——愛國詩人陸游的身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走進支教隊伍的語文課里,孩子們嘗了一口李白灑脫潤喉的清酒,淡淡回甘,在課堂上,孩子們清澈的目光追隨老師,沉醉這“謫仙人”打造的夢境里,享受著課堂的每一刻。舊識新綠,傳統(tǒng)文化的火把遞到落良村里這些孩子手中,實踐隊不斷創(chuàng)新上課模式,讓孩子們在游戲中享受語文,在體驗中熱愛文化,在實踐中走進傳統(tǒng)。古老的種子終將播撒在新生的土地上,迎來碧樹華蓋。

語文課照 通訊員 王弛竹 攝
挾華夏古韻,逐來日浪潮。扎染,作為昔日重要的制衣方式,在2006年成功申遺,而實踐隊的隊員們,決定讓落良村的孩子們一起學習這項非遺手藝。孩子們稚嫩的手中拿著潔白的絹布,伴著實踐隊員陳思雨同學的講解,講手中的絹布旋轉(zhuǎn)、折疊,用絲線一圈圈纏繞,用珠子和雪糕棒夾住絹布,教室里藝術(shù)與思想的碰撞,擦出各式精美作品的火花。當綁好的絹布放入靛藍的顏料中時,他們眼中充滿了期待,等待著最終的成果。當剪刀剝?nèi)ソz線,手中的絹布如同一朵巨大的牡丹花,綻開最絢麗的圖案,一方靛藍,踏著白色斑駁,氤氳出天藍、碧藍,暈開一個個非遺傳承的希望。“老師,我喜歡這堂課,我在學校里從來沒有學過這個。”一個孩子悄悄附在實踐隊員耳邊輕聲說。扎染,是絲線與絹布之間的纏繞,是簡單的靛藍染料與復雜的審美構(gòu)思之間的結(jié)合,是在今日時代對非遺的重視下“藍田日暖”后的“玉生煙”。以扎染為舟,載起孩子們對傳統(tǒng)與非遺的愛。

扎染作品照 通訊員 張永琪 攝
在快速變遷的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顯得尤為珍貴與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這不僅是對古老智慧的傳承,更是對文化瑰寶的珍視與發(fā)揚。當實踐隊深入那靜謐深山中的小山村,將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它定能在孩子們的心中悄然蘇醒,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和偉大復興撐起一片天空。
供稿:張永琪 龐教賢
供圖:張永琪 王馳竹
指導老師:孫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