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作為中國戲曲五大劇種之一,已于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正式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嵊州,作為越劇的發(fā)祥地,其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在戲曲文化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了推動文化數(shù)字化,增強非遺的影響力和創(chuàng)新引力,助力文旅融合,推動文化潤富,7月11日,南京郵電大學嵊州郵夢人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成就觀察實踐團一行來到嵊州市越劇藝術中心進行調研。
專訪名家:共探越劇傳承和文化IP戰(zhàn)略布局實踐團的成員與越劇名家倪錦錦老師就越劇的藝術特色與魅力、越劇文化AI打造等方面進行探討。倪老師指出越劇是一種獨特的戲劇藝術。區(qū)別于其他傳統(tǒng)戲劇的厚重,越劇擁有詩意的輕盈,極具江南靈秀之氣。越劇集音樂美、唱腔美、舞臺美、燈光美和演員美于一身契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取向。同時它的包容性、朝氣和永不停止的融匯創(chuàng)新,在新時代賦予了它新的使命。

在談及越劇文化IP的塑造時,倪老師強調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一方面,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擴大越劇影響力,使越劇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另一方面,探索多元發(fā)展,依托新興技術,跨界融合,探索越劇與教育、科技等的新可能。倪老師表示嵊州市傾力打造的“越嵊州,越有戲”文化品牌已初有成效。嵊州市政府以創(chuàng)意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科技為支撐推動越劇文化的興盛。同時倪老師也表達了自己的愿景,她希望越劇如燕歸巢般“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民的藝術。
近識道具,察越劇之彩:了解差異,辨別所用“老師,這些道具長短顏色都不同,是有什么不同的用處?”實踐團成員在倪老師帶領下參觀排練室,長短、顏色各異的道具引發(fā)了大家的好奇。“這是越劇表演中常用的馬鞭,不同的角色,用法也不同,比如紅色馬鞭代表勇敢,一般是武將使用,白色馬鞭象征高尚,一般由身份高貴的人使用……”。倪老師一一向同學們解釋道。成員深感越劇設計之巧思,越劇服飾之華美。無論道具,服飾,裝飾都凝結著越劇藝術家們對美的探索。
輕撫戲服,賞越劇之麗:認識水袖,觸摸紋理掛在排練室一角的戲服吸引了團隊成員們的注意。不算華麗的色彩,嫻靜如一場江南的細雨。實踐團成員緩緩展開戲服。戲服質地細軟,輕柔如江南的煙雨。然而讓團隊成員為之瞠目的是那長達兩米的水袖。舞臺上水袖靈動的舞蹈是一場屬于江南的夢境,但在舞臺下,這是不棄微末,久久為功的積累,是肯下笨功夫才有真功夫的藝術真諦,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體驗道具,享配樂之妙:敲擊鼓板,體驗扮相倪老師還介紹了傳統(tǒng)的戲文多以越胡、琵琶、鼓板作為主要樂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倪老師的鼓勵下團隊成員親身體驗了鼓板。鼓板聲清越,與秀婉的越劇極為適配。好奇的隊員體驗了老生滿喜髯扮相。胡須蓋住了半張臉,擺弄之中似乎隊員也沾上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靈秀之氣。無論是鼓板還是滿喜髯,都是中華千年的藝術積淀。
欣賞演繹,嘆戲韻之美:賞析展示,領略藝術訪談間隙,為使團隊成員對越劇有更深刻的理解,倪老師親自演示了揚馬鞭和小旦的花槍動作,引發(fā)同學們驚嘆連連。她的一招一式,猶如行云流水,馬鞭和花槍似乎在她的手中生出了靈智,舒展著優(yōu)美的身姿。揮鞭的瀟灑,舞槍的颯爽,又兼之江南女子的柔婉,讓人嘆為觀止。倪老師的展示讓團隊成員真正理解了何為方寸顯世界,何為巧手現(xiàn)乾坤。

以非遺傳承助力文旅發(fā)展,以文化興盛助力鄉(xiāng)村發(fā)展,打造越劇IP,擦亮越劇名片,數(shù)字賦能推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文傳鄉(xiāng)振,共赴富裕,是嵊州面對共同富裕給出的答卷。團隊將致力于非遺傳承發(fā)揚與文旅研學調研結合,為文化興盛融入鄉(xiāng)村振興貢獻青年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