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基因發(fā)展傳承,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共產黨人精神血脈。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從紅色文化中感悟黨的苦難與輝煌,使紅色基因薪火相傳,不斷長志氣、硬骨氣、蓄底氣,不辱使命,不負人民。因此,河南科技大學軟件學院“豫”見貴州團隊于7月14日前往貴州遵義婁山關戰(zhàn)斗遺址進行“重走長征路,奮進新征程”主題實踐活動。
黔北群山中著名的險隘之峰——婁山關,其重巒疊嶂,峭壁絕立,直刺蒼穹,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實踐團成員抵達婁山關時,遮天蔽日、重巒疊嶂的山峰已將成員們層層包圍。彼時,團隊成員更深刻感受到了紅軍長征途中的困難與艱辛,深刻體會到崢嶸歲月下革命前輩們運籌帷幄的風范。史料記載,婁山關戰(zhàn)役是紅軍長征路上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如今,婁山關作為紅色教育文化基地,積極打造紅色文化名片,在這里實踐團成員們可以深入追尋革命遺跡,感受紅色文化,盡情領略“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恢宏氣勢和“萬水千山只等閑”的拼搏精神。
圖為婁山關全貌
跨越時空,對話文物
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實踐團首先來到了婁山關紅軍戰(zhàn)斗遺址陳列館。展廳以婁山關戰(zhàn)役為主線,分為序廳、婁山關簡介、首奪婁山關、鏖戰(zhàn)婁山關、主戰(zhàn)部隊簡史五個部分,較為完整地展示了婁山關戰(zhàn)斗的相關史料、圖片、文物等。陳列館以大量背景圖像作為照片、文字、展品的環(huán)襯,形成歷史的時空長廊;用雕塑、場景、沙盤、壁飾景觀增加視覺效果,將閱覽者帶入婁山關戰(zhàn)役的激烈。走在這時空長廊中,實踐團成員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與婁山關戰(zhàn)役的完整過程,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將士敢于直面挑戰(zhàn)、勇于向敵人亮劍的英雄氣概,充分體會到了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建黨精神。
踏百仗梯,走長征路
在參觀了婁山關紅軍戰(zhàn)斗遺址陳列館之后,實踐團成員們踏上百仗梯,重走長征路。一路上,陡峭的石梯,茂密的叢林,冷冽刺骨的山風,讓人置身當年的景象,戰(zhàn)斗打響時的激烈狀況仿佛歷歷在目。隨后,隊員們來到婁山關大捷犧牲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向烈士們鞠躬致意,向在婁山關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表達我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緬懷之情。
圖為實踐團成員重走長征之路
腳步不停,尋跡而行
穿過紀念碑,實踐團來到了海拔上千米的戰(zhàn)斗遺址。在這里紅軍與國民黨軍隊激戰(zhàn)的戰(zhàn)壕依然訴說著昔日紅軍戰(zhàn)士為國家、為民族流淌的熱血歲月。登上小尖山,俯瞰婁山壯麗的地勢,山中云霧層層疊疊,引發(fā)心靈的漣漪,不覺聯想到戰(zhàn)士們奔赴生死的決絕堅毅。正是這樣的舍生忘死、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為國家富強,為民族崛起而奮斗終身。
拾級而上,邁步前行
實踐團行至“關口咽喉”長空橋,駐足遠眺,震撼于大小尖山之險峻,體會到先輩革命的種種不易。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讓隊員們再次感悟到了那段“雄關漫道真如鐵”的崢嶸歲月,深刻領悟了無數革命前輩所秉承的“堅定信念、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偉大革命精神,深感一定要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攻克未來一個又一個的“婁山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而不懈奮斗。
圖為成員在長空橋駐足遠眺
賞詩詞,學思想
最后實踐團到達了毛澤東詩詞館。全館以時間為主線,結合史實展覽毛澤東一生中主要的詩詞作品。同時將紅色文化同詩詞文化相結合,通過AR實景詩詞瀑布、幻影成像等現代信息技術展現革命斗爭中中國革命先輩不變的思想信念和不滅的紅色革命精神。實踐團隊成員從詩詞文化中感悟中國革命的艱辛歷程及激揚千秋的紅色精神,從一篇篇紅色詩詞中感受到蓬勃的青春意氣,動人的離合悲歡。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實踐團成員將永遠銘記這段艱難困苦、卓越奮斗的珍貴歷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作為新時代青年,要把艱苦環(huán)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壯筋骨,跨越一個個“雪山”“草地”,征服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走好我們的新時代長征路。